×
网站栏目建设中,敬请期待
足跟痛一定是长骨刺了吗?
发布时间:2025-02-21 11:04:17     阅读量:117

生活中,一些人特别是中老年人,足跟突然的发生疼痛,尤其是走起路来疼痛得更厉害,活动一会儿稍可缓解,但足跟看上去不红也不肿,没有痛风病史,很多人以为是长骨刺了,其实不然。

足跟痛是足踝部常见的慢性劳损性疾病,因多种急性炎症或慢性退行性病变所致的足跟部及周围软组织疼痛,以疼痛部位命名,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患者,一侧或两侧可同时发生。疼痛特点是起步痛,行走片刻或按摩后疼痛可减轻。目前全世界有10%的人被足跟痛所困扰,其发病率高、易复发、病程缠绵难愈,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。

出现足跟痛的常见原因:


①足底筋膜炎(早晨下床时足底疼痛);

②足跟骨质增生;

③足跟脂肪垫发炎或萎缩;

④跟腱炎(足跟上方疼痛)等。

一、足底筋膜炎

足底筋膜炎也称为跖筋膜炎,与炎症和生物力学因素产生退行性病变有关。跖筋膜是维持足纵弓的纤维结构,呈三角形,起于跟骨跖面结节,后端狭窄,向前伸展增宽、变薄,止于跖骨,起维持足弓的作用。

随着年龄的增加,细胞水平发生的变化可能降低了肌腱和韧带包括跖筋膜的张力、弹性和再生能力,如果长期站立工作,或因扁平足,跖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,当跖筋膜张力增加,可引起筋膜附着点或纤维撕裂损伤、炎性反应,出现足跟疼痛。

二、足跟骨质增生

随着年龄增长,日久出现骨质增生,形成骨刺。骨质增生一旦形成,就难以自行消失,久而久之刺激到周围神经或者软组织的时候,会引发疼痛。但有报道称,跟骨下疼痛是一种软组织疾病,跟骨骨刺很可能不是诱因。与跟骨骨刺有关,但并不一定会引起疼痛,可能由一种常见的潜在病理条件发展而来。

三、足跟脂肪垫发炎或萎缩

足跟部皮肤厚,具有特有的脂肪垫,由斜形和螺旋形排列的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,防止滑动和吸收震荡。跟垫弹性无性别差异,但随着体重和年龄的增长而降低。高体重指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,如果体重增加,不合适的鞋子或承受不合适的家务劳动,这种风险就会增大。年龄的增长对组织病理学有退行性影响。

四、跟腱炎

跟腱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后上部,在其周围有许多小滑囊。如果外伤或劳损,如穿鞋摩擦或长时间走路,就可导致滑囊发炎,出现疼痛。跟腱附着处疼痛,肿胀,疼痛可因走路过多而加重。局部压痛明显,踝关节背伸、跖屈时疼痛加重,不能踮脚。


足跟痛并不一定意味着长骨刺,如果你出现了脚后跟疼痛,若情况严重的话,一定要及时就医诊治。


文中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可联系删除。

微信号丨杭州市针灸推拿学会

图文丨吴婷

审核丨周宇韬、屈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