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西贝和罗永浩的预制菜之辩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,让预制菜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。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,预制菜究竟处于怎样的“健康段位”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番。在此之前,先明确一下预制菜的官方定义。2024年3月21日,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指出,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,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,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条件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,不包括主食类食品,如速冻面米食品、方便食品、盒饭、盖浇饭、馒头、糕点、肉夹馍、面包、汉堡、三明治、披萨等。
中医一直强调“天人合一”,在饮食上也主张食物要“就地取材、因时制宜”。新鲜的食材,蕴含着天地间的自然生机与能量,最能滋养人体。而预制菜,由于其制作工艺和保存方式,往往与中医的饮食理念存在着一些冲突。
先从预制菜的加工方式来说,为了延长保质期,许多预制菜会添加防腐剂、保鲜剂等化学物质。在中医看来,这些物质如同身体里的“不速之客”,容易扰乱人体的气血运行,长期摄入,就像给脾胃这座“运化工厂”增添了沉重的负担,导致脾胃功能失调,湿气内生。想想看,是不是有时候吃了某些加工食品后,会感觉肚子胀胀的,没什么胃口,这可能就是脾胃在向你抗议了。虽说官方定义里要求不添加防腐剂,但在实际市场中,违规操作的现象也并非不存在,这就更需要我们警惕。
除了添加剂,预制菜的“重口味”也是一个问题。为了掩盖工业化加工可能带来的风味缺陷,预制菜常常被“打扮”得高盐、高油、高糖。中医认为,五味入五脏,适度是滋养,过度则是伤害。过咸伤肾,过腻碍脾,长期食用这样的预制菜,就如同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颗“痰湿炸弹”,肥胖、疲劳、高血压等现代“代谢综合征”可能就会接踵而至。
再谈谈烹饪方式,中医非常讲究烹饪火候对食物性质的影响。而预制菜大多采用高温油炸、高温灭菌等相对“粗暴”的工艺,这种做法虽然能达到杀菌和保存的目的,却也破坏了食物原本的精细结构和营养成分。在中医理论里,这样的食物性质容易变得“燥热”,食用后就像给身体里点了一把火,可能引发口干、咽痛、长痘等“上火”症状。
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预制菜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。偶尔食用预制菜无可厚非,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在享受便捷的同时,尽量减少其对健康的潜在危害。
这里给大家支几招:首先,在选择预制菜时,一定要练就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仔细 查看配料表 ,选择那些添加剂少、配料简单的产品。配料表就像是预制菜的“健康密码”,越简单,说明它离食物的本真状态越近,身体需要代谢的“非自然”物质也就越少。同时,要严格按照官方定义去挑选真正合规的预制菜,避免买到打擦边球的产品。
其次,食用预制菜时,别忘了给餐桌加上一些新鲜的“生机”。搭配上大量的 新鲜蔬菜 ,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“清道夫”,不仅能补充预制菜所缺乏的膳食纤维、维生素和活性酶,还能促进肠道蠕动,帮助身体排出那些可能因食用预制菜而积累的“浊气”。
再者,烹饪方式也很重要。可以将预制菜中的食材取出,自己再 添加一些新鲜的蔬菜、菌菇 一起烹煮,这样既能稀释预制菜的“浓度”,又能增加食物的营养和口感。同时,尽量减少使用预制菜附带的酱料包,因为它们往往是高盐、高油、高糖的“重灾区”。
最后,吃完预制菜后,不妨喝一杯 温热的普洱茶、山楂茶或者陈皮水 。例如杭州市中医院的为各类不同体质人群开发的消脂茶,这些小小的中药茶饮,在中医里可是消食化腻的“小能手”,能够帮助脾胃减轻负担,让身体重新找回舒适的状态。
预制菜并非完全不能吃,但也绝不能成为我们日常饮食的主角。偶尔用它来解决燃眉之急可以,但从长远的健康角度来看,还是要尽量回归到新鲜、天然、均衡的饮食方式。毕竟,健康是一种选择,也是一种生活态度,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,也不要忘记老祖宗留下的养生智慧,好好吃饭,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。
微信号丨杭州市针灸推拿学会
供稿丨屈庆
审核丨周宇韬
预制菜的中医“体检报告”:是便利之选,还是健康隐忧?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10:03:52 阅读量:13